白露里的雨,落到哪里坏到哪里
自然谚语
时间: 2025-09-17 03:13:48
“白露里的雨,落到哪里坏到哪里”是一句中国民间流传的农谚,表面上看是在描述白露节气期间的降雨现象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农业经验与气候观察智慧。它不仅是对天气变化的警示,更是对农事安排的提醒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敏锐感知和对农业风险的深切忧虑。
“白露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,通常在公历的9月7日至9日之间到来,标志着天气由热转凉,昼夜温差加大,露水开始明显增多。此时正值秋收季节,稻谷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进入成熟期,农民忙于收割、晾晒、储藏,是一年中最关键的农事阶段之一。
“白露里的雨,落到哪里坏到哪里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在白露节气期间,如果下雨,雨水落到哪里,哪里的庄稼就容易遭殃。这里的“坏”并不是泛指破坏,而是具体指农作物的品质受损、收成减少,甚至腐烂发霉。
白露时节的雨水被称为“苦雨”,原因有以下几点:
因此,白露期间的雨水被视为“灾雨”,农民普遍忌讳此时下雨,甚至有“白露晴,谷满囤;白露雨,谷打鼓”的说法,形象地表达了晴雨对收成的天壤之别。
在明代徐光启的《农政全书》中就有记载:“白露雨为苦雨,稻禾沾之则白飒,蔬菜沾之则味苦。”这说明早在几百年前,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白露雨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,并将其纳入农业气象判断体系。
此外,这句谚语也常被引申到人事上,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具有“到哪儿哪儿出问题”的破坏性。例如在文学作品中,有人被比作“白露里的雨”,暗指其所到之处皆带来麻烦或损害。
即使在现代农业中,这句谚语仍有现实意义:
一句“白露里的雨,落到哪里坏到哪里”,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,更是对生活的深刻体悟。它提醒我们:在最关键的时刻,天时往往决定地利与人和。